編者按:在醫學領域中,醫圣張仲景創作的《傷寒論》備受醫學家的追捧,被醫學界尊為經典。張仲景傷寒論里說“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意思就是說外感自然界的“邪風之氣”,人體才能得病。
《傷寒論》自問世以后,即備受醫界的重視,因其具有高度臨床實用價值,被后世醫界尊為經典,尊張仲景為醫圣。近兩千年以來,歷代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多達800多種,現存的也有600多種,可謂壯觀。但是人們研究的學術觀點多有分歧。我們認為:張仲景創作《傷寒論》的理論體系是五運六氣理論;“六經病欲解時”是仲景創作《傷寒論》之大綱。
《傷寒論》創作的理論體系是五運六氣理論
《傷寒論》是一部外感專著。凡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脫離不了氣象變化,氣象變化又脫離不了天體運動規律,即天文,說明天文氣象理論是外感病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中醫學中的天文氣象理論,全在《內經》五運六氣理論之中,因此,只有用五運六氣理論闡述《傷寒論》,才能把《傷寒論》說明說透,所以第一個解釋《傷寒論》的成無己就用五運六氣理論作為說理工具。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載有《六氣主客第三》一篇,專講五運六氣理論,可能是張仲景原有文意。張仲景在《傷寒論》序文中說《素問》、《陰陽大論》等古典醫著是他撰寫《傷寒論》的重要理論依據,而四時陰陽和臟氣法時卻是五運六氣理論的核心理論。《傷寒例》還明確記載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更是五運六氣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佐證《傷寒論》應用了五運六氣理論。《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就是五運六氣的三陰三陽,《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次序,就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司天的三陰三陽次序。
在成無己用五運六氣解讀《傷寒論》的影響下,繼之者歷代不乏其人,如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張子和等對《傷寒論》六經與六氣的關系就多有論述,至明代張介賓對五運六氣有深入研究,大大發揮了臟腑經絡與六氣標本中氣的關系,給清代醫家用五運六氣研究《傷寒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所以到了清代,張志聰、張令韶就用運氣標本中氣理論全面解釋《傷寒論》,繼之者有陳修園、黃元御、唐宗海、陸九芝、鄭欽安等等,逐漸形成了六經氣化學說。但他們多以運氣標本中氣為說,如陳修園《傷寒論淺注》說:“六氣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這樣的注解不全面不深入。
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屬于天,而病發于人體,所以還必須知道人體生命科學,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讀懂《傷寒論》。《張志聰醫學全書·傷寒論集注》說:“三陰三陽謂之六氣,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于天,外感風寒,則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于經。世醫不明經氣,言太陽便曰膀胱,言陽明便曰胃,言少陽便曰膽,跡其有形,亡乎無形,從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張志聰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理論,也是今日研究《傷寒論》者之所缺。現行《傷寒論》教材,只講方證,謂本證、兼證、變證等,不僅脫離了自然界天文氣象理論,亦脫離人體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