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診剖析
自《黃帝內經》始,望、聞、問、切就成為中醫診斷的基本方法,又稱為中醫四診。在2000年左右的歷史中,歷代中醫不斷演繹和補充,但四診方法并沒有本質的變化和發展。
中醫四診之“望”。
望即看,也就是通過視覺觀察獲得患者的相關信息。望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方法,普通人也可以通過望來獲知對方的性別年齡及外觀形態等基本特征,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和學習。《傷寒平脈法》云:“上工望而知之 ”,中醫“望”的內容主要是神、色、形、態以及舌象和排泄物、分泌物等。
以望神為例,《靈樞·天年篇》中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中醫名詞術語選釋》定義為:“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需后天飲食所化生精氣的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神又是生命活動的總稱,是內臟功能的反映”。《中醫診斷學》則定義為:“神是機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和精神意識狀態的綜合”。望神大約就是指觀察患者的神態和精神狀態,且不論神如何與種類繁多的疾病產生關聯,連神是如何定性和定量的都不清楚,望神的結果只能是各望各的、越望越亂。這樣粗淺含混的古人之語竟被中醫供奉了2000年,可見中醫不思進取、盲從古人的愚鈍思維。
望色主要指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色等,同樣是定義和標準極其模糊的概念。比如面色,常色標準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種文學描寫的意境根本無法準確理解和應用。《靈樞·五色》云: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面王指鼻尖,意為鼻尖顏色變化主小腹痛及睪丸疼痛);《難經·十三難》云:“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清代周震在《幼幼指南》說: “色青病在肝,色紅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黑病在腎,色黃病在脾。”這些顯然是古人的杜撰,也從未獲得客觀的證據。即便同一民族的人膚色也存在先天差別,同一個人也會因季節、生活和工作環境造成膚色的變化,面色受疾病的影響遠不如遺傳和環境等因素,以面色判斷疾病所在是低級的錯誤理念。面色或舌色也沒有量化指標,如何判定如神鬼莫測一般玄虛。
此外,中醫還有望舌、望分泌物等診法。至于“望形”和“望態”皆屬于表象,是對人體簡單粗略的觀察。 大多數疾病都沒有視覺可見的外在表現,中醫師也并不具有超過普通人的視覺能力,不可能獲得更多的視覺信息。
各民族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也都會通過“望”來獲得初步信息,如觀察咽喉、眼底、鼓膜等是否有異常,是基于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基礎的,而中醫望的是更為簡單甚至不存在的體表現象。視覺觀察的診斷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適合少數病癥,且是直觀的、粗略的,必須進行更詳細精確的檢查才能準確診斷。只有中醫把“望”作為幾乎適合所有病癥的重要診斷方法,其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主觀因素多、盲目虛幻,實際上現在很多中醫根本就不使用望診方法,因為其本身并無多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