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要得法
古人強調“養生要善于習動”,習動的關鍵就在于一定要掌握好“動要適度”。養生,又要“善于習靜”,這習靜的關鍵又是什么呢?
有人以為,“靜”就是靜而不動,四肢休息,因而喜歡臥床,或久久呆坐。對于身體勞累的人,固屬必要,有助于恢復體力。對于患病的人,也有助于治療,特別是對急重病人就尤為重要。然而,只是放松肢體,靜而不動,還不是完全的“靜”,因而對養生或治療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保健養生、延年益壽要注意入靜,調養疾病也要注意入靜。因為患病之后,特別是久病不愈,往往思前想后,顧慮多端,極易產生憂郁、急躁、恐懼等不良情緒。如不注意排除雜念,專意保養,即使整日休息或到療養院休養,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醫家李梃對于肺癆病人的調養就說得十分生動具體:“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靜坐,常焚香叩齒,專意保養,節食戒欲,庶乎病可斷根,若不遵此禁忌,服藥不效。”這里就十分強調一個“靜”字:居處的房間要靜;進入山林之中,除了吸取新鮮空氣之外,也是為了靜;坐而不動,當然還是靜;但還不夠,尚需清除雜念,做到“清心”,才是真正達到入靜的境地,才稱得上“專意保養”。只有這樣,再配合服藥,才能取得良效。
這樣看來,“動”要動得適當,“靜”要靜得得法,而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動靜結合,在日常的生活安排中,要把動與靜調配適當,還是全國百歲健康老人蘇局仙說得好:“人的養生法只有動靜二字,動靜合一,勞逸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