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醫書《妙文集》中記載,“經絡對于人體就像花園和牧場的溝渠,經絡分支狀態恰如樹葉的脈絡”。印度古醫學同樣認為人體上存在著若干具有特殊意義的穴位,這些穴位具有治療意義。在以梵文為原本翻譯的佛經中可以看到不少有關針灸的記載,例如《長阿含經》、《法華經》、《圓覺經》、《成實論》、《灌頂經》等等。
古瑪雅醫學認為人體內有行氣和疏血的通道系統,以肚臍為中心發散至頭、胸、背及四肢,在這個“經絡”系統上還分布有50個穴點,由此總結出了針刺、推拿、熱灸、拔火罐、膏藥熱敷等與中醫極為相似的療法。此外,古瑪雅人的“冷熱”概念與中醫的“陰陽”學說基本一致。瑪雅人多以植物荊棘、豪豬剛毛和魚骨為針,其針刺方法與穴位的選擇與中醫近似。
Hernan Garcia等著的《Wind in the Blood: Mayan Healing and Chinese Medicine》一書中對比了瑪雅人與中國的傳統醫學,認為二者之間具有相似性,都是帶有一定巫術色彩的古醫學。
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每個國家都有一群人說他們的文化是多么的獨特,這證明了一堆人對世界思想史的認知是零。這世界上根本就沒什么稀奇的思想,就是那幾種觀點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用當地習俗和語言包裝一下,然后就變成了獨特文化粉墨登場”。
中醫與其它傳統醫學一樣,僅僅意識到人體具有網絡狀的運輸和傳導系統。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既分不清具體結構也不明白其中的生理機能,只好暫且加以籠統的想象式描述。這不是什么中國特色,也更不是什么“博大精深”,而是人類都曾有過的粗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