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會看到一個“更適合”的?
無論選擇什么,一個更適合的伴侶的出現,通??梢岳斫鉃閷Ρ舜岁P系已經不滿足的信號。心理咨詢師榮偉玲說:“在穩定的伴侶關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經被滿足了,但你肯定還有沒有滿足的需要,當它上升成為主要的需求時,就會去發現能夠滿足這個需求的人,‘看到’更適合的伴侶。”也就是“更適合”的伴侶是被你自己的需要發現的。
心理學認為,伴侶關系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是變化的——在伴侶關系建立之初,雙方因為相愛,而彼此容納,各自的個性都被接受。但隨著兩個人的關系融合,進入一個分歧和差異加大的時期,就會漸漸變得不符合對方的要求。這時候,你就會把視線轉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榮偉玲解釋,有兩個時機,人們特別容易看到“更適合”的伴侶。一是紙婚前后。“兩個人結婚時間不長,在以前沒有共同生活的基礎,雙方處于幻滅期,差異開始顯現,這時候的沖突往往顯得不可調和,雙方很可能會向外尋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
另外一個階段是40歲左右。“這時候人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種對年齡的危機感,會對自己的前半生進行總結,發現還有很多未曾實現的愿望和沒有嘗試過的生活方式,就會比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侶。”
是“更適合”,還是一種錯覺?
那些勇敢地向前邁出一步的伴侶們,與更適合的伴侶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受訪者王瑩覺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他大我10歲,比我成熟,他帶著我成長。和他在一起,我覺得我人生的平臺變得很寬闊。”王瑩說,他們先在美國生活了3年,現在一起回到國內,創辦IT公司,還有了一個孩子,感情也很深:“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彼此。”
Daisy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既不能說不幸福,也不能說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強公司中國北方區高管,孫平則是一個非訴訟律師,他們相遇時雙方都有家庭。“現在我們仍然相愛,但我沒有想到其中有這么多困難。”
Daisy會感受到那個前妻的存在和影響——事實上,那前妻還在作為孫平的妻子時在家里招待過她。孫平也無法不想到另一個男人曾經存在過。“這真地妨礙了我們獲得更多幸福。”Daisy說。
梁英美則認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覺欺騙了”。“我認為是更適合我的人,當真正在一起后,初還是挺好的,但過一段時間,我卻發現我所面臨的問題,和我在前面的關系里的問題是一樣的。”對此,榮偉玲的分析是:“一個更適合的人可能對應了你一個新產生的需要,當這個需要滿足了,你會接著產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還有新的需要產生,那么你會繼續發現更適合的伴侶嗎?在很多時候,一個更適合的人,只是你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