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二:“護士快來,這里有氣泡!”
“護士,護士,氣泡馬上就要輸進去了!”“把空氣輸進血管可怎么辦!”,一句高分貝的呼叫使原本就緊張的急診室變得更加緊張。患者經常要呼喚護士來排除氣泡,護士解釋說微小氣泡對人體并無影響,但往往難以得到患者諒解,有時患者一定要更換新輸液器才能解除患者的擔心。那么,氣泡對人體到底有無傷害?氣泡是怎樣產生的呢?
其實,每一名護理人員都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資質認證。對護士來說,靜脈輸液是她們為熟練和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術。因此,由于護士的不正當操作引起管壁內出現大氣泡的幾率較小。較常見的理由是:在藥物輸注過程中,在輸液器莫非氏滴管下的軟管內,緩慢有微小氣泡產生,氣泡數量較少時,一般粘貼在軟管內壁上不動,有時氣泡數量較多,逐步被合并成2~4 mm長的小氣栓,隨藥液輸入患者靜脈中。無論氣泡量有多少,都會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恐懼。
為什么輸液器滴管下軟管內的氣泡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有實驗表明,藥液和室溫溫差大是產生小氣泡的理由之一,藥液在輸注過程中不斷升溫,產生的多數大氣泡在輸液器莫非氏滴管上部已被釋放,但在其下部因接觸室溫的表面積較大升溫也較快,含有微小氣泡的水流釋放小氣泡。其次,有些藥品本身,如含中藥成份的制劑、葡萄糖等黏性制劑,在輸注過程中會緩慢釋放小氣泡。這些小氣泡無法沖破水流阻力上升,被附著于輸液器管壁上。
其實,小小氣泡并不致命,患者不必如此恐慌。
首先,氣泡附著在管壁上,由于張力的作用,不易移動;其次,輸液器產品不斷更新,很多醫院采用末段帶濾網的輸液器,也可以過濾微粒和小氣泡。在這種情況下,空氣是不會繼續“前行”,進入血管的。
輸液進入人體的氣體是很微量的,目前臨床醫學文獻中還沒有看到有輸液氣泡對人體造成危害的資料。正常成人可耐受輸入的空氣臨界量約為50mI,重癥患者輸人超過10 ml就有危險,但這是指集中輸入能生成大段空氣栓塞的量。微量氣泡進入血管內,可隨靜脈血流進入肺動脈血管,終達到肺毛細血管床,由于氣泡中分壓大于肺泡內分壓,所以氣泡可逐步經肺泡擴散呼出而消去。因此,當輸液過程中出現氣泡時,患者可以先自行關閉,請護士來處理,但不必驚慌。
鏡頭三:“我的血怎么流出來了?”
回血
患者上完廁所回來,有時會驚慌地喊:“護士,快看,我的血流出來了!”
靜脈輸液主要依靠重力作用進入體內。人體靜脈本身存在一定的靜脈壓力,當液面高度不夠時(多見于患者輸液過程中上廁所),在靜脈壓的作用下,出現“回血”現象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在如廁時,患者應盡量將手放低并調高輸液架高度,以免壓力不足導致血液回流,若有回血,不用太過于驚慌,只要保持手部低位,過一段時間回血部分就會漸漸流回靜脈。
手腫
還有一種現象比較多見,就是在輸液過程中出現“手腫”。這種現象大多是由于靜脈管壁較薄,若是用堅硬的鋼針作為穿刺針頭,患者一活動就容易再次刺破血管壁,輸入的液體進入皮下組織,便造成局部腫脹。腫脹組織會在幾天之內逐漸吸收,無需用藥治療。有一種說法:土豆由于富含淀粉,具有高滲功能,切成2-3mm的薄片敷于患處,能消除局部腫脹,大家不妨一試。長時間不能消腫者,可用硫酸鎂等濕敷。
青紫
當輸液完畢拔針后,護士會叮囑患者自行按壓,并會告知:“請您不要揉,多壓一會兒”。由于進針的角度及針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針尖刺入血管壁的位置和皮膚上肉眼所見針眼未必在同一位置。護士在拔針時,大多數也是將棉簽放在與血管走行方向一致的位置上,護士離開后,很多患者會出于習慣自行調整,把棉簽橫向壓在皮膚可見針眼上。這樣由于失去了對主要出血點的壓迫,血管穿刺點在深部組織隱性出血,就可能形成血腫、局部皮膚青紫等。若出現淤血要先冷敷,讓血管收縮止血;之后再用熱敷,利于血腫消散。
結語:網購這種消費方式能夠很大的方便人們的生活,而且網購也相對來說便宜一些。但是大家千萬不要看見什么就買什么。一定要理性消費哦!(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人》《大眾健康》,刊號:2012年04期,作者:董婷婷,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