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四:培養社會適應性
有實驗證明,4歲時較能克制沖動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好,進大學前學業智力測驗也優于自制力較差者。青春期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也較佳,融入同伴能力以及成人互動的穩定性也比較好。這項實驗證明調整情緒(使注意力集中,將欲望滿足延后)是多么重要。如果孩子缺乏情緒能力和成熟度,再高能力也不能得到發揮。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他的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教會孩子制約不正確的行為,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重要內容。諸如抓頭發、咬人、打人或搶吃等,還必須學會忍耐和等待。如要吃食物吃奶時,可以告訴孩子“等一等,給你準備”。
幼兒和同伴交往的作用是成人不能替代的。和同伴交往要求嬰兒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才能引發同伴的反應。在交往中同伴的反應更真實、自然和及時。嬰兒積極、友好行為如分享、微笑等,能馬上引發另一個嬰兒的積極反應,得到肯定的反饋;而消極、不友好行為則正好相反,如搶奪、抓人等會馬上引發另一個嬰兒的反感。
游戲是嬰幼兒學習社會適應能力重要方法。每一種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而許多積極向上的游戲本身就含有社會行為規范的演示和訓練,在游戲的順利開展和進行中,孩子自然而然地接納了各種行為規范的約束,并遷移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適應能力,通過讓孩子觀察和參與一些父母的日常家務勞動,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有序的生活規則,如先洗手后吃東西,先收拾玩具后出去玩等。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