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炎炎的夏日,為了避酷暑人們或者成天躲在裝有空調的屋子里,或者大吃特吃冷飲,但這兩種做法都是不科學的。中醫認為,夏季除了防暑熱外還要防“因暑取涼”,因為溫度過低或食物過涼會損傷人體陽氣,從而導致“陰暑”,對脾胃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夏天切莫貪涼而傷了身
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提到“和諧”這個詞。其實,不僅社會需要和諧,人體也是需要“和諧”的。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應天順時”,不要與大自然“擰”著干,因為不管人類有多偉大,我們始終都無法背離人的“自然屬性”。自從人類由“猿”變成“人”的那天起,就與萬物一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規律。但今天,我們卻越來越多越背離這個規律,殊不知我們的身體也因違背自然規律而正在受傷。
夏季要防因暑取涼
汗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短短幾句話,精辟地為我們指出了夏日養生之道。夏天天氣熱,圖涼快也是人之常理,但是有些人為了躲避酷暑,經常將空調的溫度調得很低,并且一直躲在空調屋里不出來,這種只圖一時涼快而不知節制的“取涼”之法.必將使身體遭殃。因為這種貪涼的做法不僅會損傷人體陽氣,而且,可能導致暑證。
中暑也分陰陽
避暑并非越涼越好,太涼的也有可能導致暑證。這話可能讓許多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只聽說過某人熱得中暑,還沒有聽說過有人涼得中暑呢!
其實“夏天中暑'’里的講究是很多的。按照中醫的說法,傷暑有陰、陽之分。我們平常所說的“中暑”屬于陽暑。一般是由于在高溫、通風不良或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待得過長而致。那么何謂“陰暑”呢?中醫認為,陰暑是“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或是“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比如,你在空調房里待的時間太長,或是為了圖涼快而露宿陽臺,或在樹陰下、涼亭中待的時間太長,都有可能引發頭痛、無汗、腹痛或關節酸痛等“陰暑”癥狀。可以這么說,陽暑是因為周圍環境太熱而導致的,陰暑則是由于所處環境太冷而引發。導致陰暑的原因不僅是暑邪,還有寒邪和濕邪,所以相對于中暑的“來勢洶洶”之外,陰暑似乎顯得更加“溫和”,常見的癥狀就是病程綿長、濕邪纏綿,或汗出而熱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