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口腔病大曝光
一份涉及3000多名孕婦的調查資料顯示:齲病罹患率約為49. 09%,牙齦炎患病率高達77. 48%,充分顯示出孕期口腔健康的嚴峻形勢。
為何“十月懷胎”竟成了口腔疾病的高發期呢?首要一條是懷孕改變了體內的荷爾蒙之故。以常見的口腔病——牙齦炎為例,女性進入孕期后體內雌激素尤其是黃體酮水平迅猛上升,引起牙齦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致使牙周組織對牙菌斑產生的局部刺激反應增強,進而誘發牙齦炎,“妊娠期牙齦炎”由此形成。
其次,孕婦口腔內細菌也增多,約為正常人的2.5倍,其產酸茵的數量也要高出2倍多。加上鈣質攝取不足,牙槽骨質變得相對松軟,牙齒與牙槽骨連接的牙周韌帶松懈。藏匿于牙周袋中的細菌毒性增加,對牙周骨組織的破壞加重,往往引起多顆牙齒的松動脫落,形成輕重不等的牙周炎、牙周膿腫等口腔炎癥性病變。
再次,孕期女性口味改變,如偏愛酸甜食物或零食.進餐次數增多,增加了牙齒的負擔與受損的幾率。而此階段女性又大多因疲勞或妊娠反應太重變得比較慵懶,隨便應付刷牙而忽略口腔衛生保健,致齲菌乘機利用食物殘渣發酵產酸,導致牙齒表層的釉質脫礦而形成齲齒(俗稱蛀牙或蟲牙),為根尖炎、牙髓炎等疾患入侵開了方便之門。
那么,牙病是不是就威了孕婦擺脫不掉的必然“宿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況下.上述牙病往往都是在孕前口腔問題的基礎上發生與發展起來的。就說曉芬與喬燕吧,一個是孕前未能拔掉阻生智齒,造成孕期發炎;另一個原本患有牙周炎,進入孕期后惡化為牙髓炎。如果能在孕前對這些隱患予以清除,就不會有如此嚴重的后果了。
口腔病帶給胎兒的危害也是非同小可,請看“罪行錄”。
●孕媽媽可因牙痛而致咀嚼力減退,失去正常的進餐習慣,致使有一定硬度的食物被排斥在餐桌之外,造成營養不均衡,直接影響胎兒發育的營養供給。
●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的出生幾率增加。如孕媽媽患有牙周炎,胎兒發生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風險比健康孕婦高7.5倍;孕期牙周病變加重的孕媽媽,其風險可高達10倍。
●孕媽媽口腔黏膜或牙齦組織因炎癥而減弱甚至失去天然的屏障作用,無法阻擋牙菌斑中的細菌潛入血流,進而干擾胎盤吸收營養。當細菌及其毒性產物通過胎盤侵入胎兒后,可觸發免疫和炎癥反應,對胎兒造成應激反應,給胎兒健康蒙上陰影。
●胎兒出生后,媽媽的接吻、喂食等親密動作,可將牙周致病菌通過唾液傳給寶寶,使寶寶也患上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