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酒中趣 空杯亦常持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酒是一個頗受爭議的飲品。愛之者,謂其“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甚至賦予酒“醍醐”、“忘憂物”等美稱;另一方面,長期酗酒可導致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等,已成為一種共識,因此而喪生的人屢見不鮮。
那么,究竟飲酒是養生還是害生?其實,從養生角度來看,“適度”飲酒是能養生的,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戒煙限酒”的出發點相同。回溯歷史,酒從出現時,就與養生有很密切的關系。《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中說: “上古作湯液,為而弗服也。”說明上古之時,酒是存在的,只是由于上古之人,生活純樸,精神淡泊安然,很少有病痛災疚的內外交困,所以那時的酒是藥物。上古之人一旦稍有不適,飲一些酒,血脈通利,就能恢復健康,這其實就是一種養生。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酒的認識逐漸加深,尤其發現酒能作為溶媒,將許多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且許多果酒味道甜美、營養豐富,有很好的養生功效,這使得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甚至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