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酒展新 潔齊清明
所謂無花無酒不清明,倘無楊柳風中的的花間小酌,豈不辜負了解生生為息中的良辰美景、快哉心境?
霜雪方去,柳燕新來,倏忽已是清明。“清明”這一節氣,大約是在冬至后的第106天,此時數九寒冬已然過去,“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敝得名“清明”。
清明節是國人看重的節日之一,甚至離家千里,都要返鄉上墳。一家人于此時再度團聚,寒食、掃墓、踏青,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或家庭活動。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口,男女掃墓……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哭罷不辭也,趨某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可見清明不僅要懷哀思故,更要郊游踏青、飲酒賞春,也難怪杜牧詩中那些鄉愁百結“欲斷魂”的“路上行人”,要“借問酒家何處有”了。
清明飲酒,其來有自。清明前一日,為綿延兩千余年的民間第一祭日——寒食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寒食節為紀念追求政治清明的介子推而設,當日不能生火做飯,要吃冷食,因此適量飲酒,在春寒料峭之際,溫通行散,可以避免冷食傷伐脾胃陽氣。上墳掃墓,感懷斯人已去、天人永隔,不免悲傷難抑,酒又能疏達氣機,消解愁緒。而祭后的踏青,是收拾了沉痛的過去,換上了春日清新勃發的心境,重新面對嶄新的生活,此時綠草成茵,繁花遍野,孩童在四周追鬧嬉笑,醺然微醉于暖陽和風之中,不僅是人生一大樂事,也是暗含了中醫春季養生的要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