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質、脂肪、乳糖、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特別是富含鈣和磷,一杯牛奶(約250毫升)的鈣含量就相當于每日人體需求量的一半。但如果人們在喝牛奶時不注意科學的烹飪和飲用方法,其營養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那么,人們在喝牛奶的時候會犯哪些錯誤呢?
高溫久煮
牛奶是一種熱敏性物質,溫度達到60℃~62℃時,牛奶中的蛋白質微粒就會脫水,變為凝膠狀態,隨之出現沉淀,同時牛奶中極不穩定的酸性磷酸鈣也會變為中性磷酸鈣形成沉淀。
若加熱溫度達到100℃左右,牛奶中的乳糖會開始焦化呈現褐色,并逐漸分解產生乳酸及少量甲醛。高溫久煮,牛奶中的維生素損失也很多。因此,煮牛奶只需加熱到剛燒沸就離火,不宜久煮。
加糖同煮
牛奶中的賴氨酸與糖在高溫下會發生一種叫梅拉德的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有毒物質——果糖基賴氨酸,危害人體健康,而且對兒童危害更大。想飲甜牛奶,應在煮后待牛奶稍涼再加糖。同樣,牛奶也不可同巧克力同煮,因為巧克力含有豐富的草酸,同煮同食,牛奶中的鈣和草酸會結合成草酸鈣而不易被吸收。還會引起腹瀉等癥狀。因此,二者宜分開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