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e#
正確的處理是使用中醫藥進行正規抗肝纖維化治療。這方面中醫藥占有絕對優勢,西醫認為抗病毒治療就是抗肝纖維化,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還是混淆了很多概念和事實,也會耽誤很多患者。有的人使用中成藥抗肝纖維化,我的經驗:只要是確診的肝纖維化和(或)伴有肝硬化。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藥都不太好使,這些藥只適用于病情很輕的患者。諸位反思一下,如果這些藥好使,為何還有那么多肝硬化很嚴重的人呢,難道之前他們都不治療嗎?
按照中醫辯證論治、辨體質論治的思路,就要從中醫理論出發,不是隨便搞個方子就能行的,中醫理論是大樹,幾千年來根深葉茂,才成就了中醫的博大精深。我早年出身西醫,臨床實踐中痛感于自己知識欠缺,不能為患者排憂解難,乃親求諸師,博采眾方,迄今略有小成,完全得益于中醫理論那種博大的精神,而且,對患者深厚的愛心和責任感,為關鍵。
在臨床中,導師指導下,創立“益氣解毒通絡”法治療慢性肝病,分別使用清熱利濕解毒、益氣解毒通絡或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解毒、調肝理脾和胃等方法,全面調整患者的體質,改善免疫狀態.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逆轉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甚至失代償期肝硬化都可以逆轉。
新的抗病毒治療指南,主張只要是病毒感染,后來發生的肝硬化一律抗病毒治療。其實,這里邊仍然和前邊說的一樣,存在一個指征選擇的問題。如果患者年齡偏大或已經達到早期肝硬化,使用干擾素要慎重,可選擇核苷類藥物,安全很多。
要認識到,目前西醫對肝硬化沒有逆轉的好辦法,對絕大多數患者,不能改變其預后,所以探索中醫藥治療肝硬化,逆轉肝硬化,是非常有價值的。
自然狀態下肝硬化代償期一般為5年,之后進入失代償期,出現門靜脈高壓癥、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腹腔積液感染等并發癥,或血小板和白細胞很低,白蛋白長期低于正常等,表明肝臟功能已經失代償。此階段應采取中西醫綜合措旌,在西醫治療基礎上,使用中藥治療,在恢復神志、利水消腫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方法正確,病情會緩解并穩定下來并將長期穩定。目前中醫臨床治療肝硬化新的進展是“益氣解毒通絡”的治療原則和體系,包含比較復雜的辯征、辨體質和辨藥物過程,主張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斟酌用藥,該法可以便患者白蛋白回升,降低門靜脈壓力,緩解或基本消除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肝臟硬化結節消除,硬化緩解,目前仍在繼續研究中。
關注乙型肝炎 關注健康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過乙型肝炎,其中3 5億人為慢性感染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后在體內復制而導致的肝臟病變?;颊呖沙霈F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膩、發熱、黃疸等癥狀,嚴重的可轉化為肝硬化、肝癌而危及生命。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是一種體液傳染性疾病,所謂體液是指血液、唾液、淚液、汗液、乳汁、精液、尿液、膽汁、羊水、月經、陰道分泌物、胸腹腔積液、腦脊液、關節液等。只要體液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理論上都具有傳染性,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經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目前我國對獻血人員實施嚴格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篩查,經輸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較少發生:經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潘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紋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生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乙型肝炎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型肝炎疫苗聯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與乙型肝炎病毒陽性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險性增高。
乙型肝炎病毒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在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使用文件資科、計算機等辦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握手、擁抱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學和臨床實驗研究亦未發現乙型肝炎病毒能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故被蚊蟲叮咬后不必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