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γ一谷氨酰轉肽酶(γ_GT):通常,新生兒此酶活性為成人的5倍: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隨著年齡增長而稍升高;此酶的活性與肝細胞損害有良好的一致性。臨床意義有:①急性肝炎恢復期大多數的人此酶后恢復;②如果恢復期丙氨酸轉氨酶正常,此酶持續升高,提示有慢性化的可能;③輕微肝損害時,此酶更加敏感.更易出現異常;④此酶與丙氯酸轉氮酶分離,即丙氨酸轉氨酶下降γ一谷氨酰轉肽酶升高多提示預后不良,治療中γ-谷氨酰轉肽酶不隨丙氨酸轉氨酶下降,可能病情較重;⑤中毒性肝病時γ一谷氨酰轉肽酶的靈敏性往往高于丙氨酸轉氨酶:⑥酒精可以誘導微粒體酶,即使沒有肝臟疾病,酗酒也可以引起γ一谷氨酰轉肽酶升高:⑦單一的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丙氨酸轉氮酶正常,還可以見于肝癌、藥物性肝損害、肝臟慢性淤血、中心性肥胖;當然,膽汁郁積、膽道梗阻時測定此酶的活性作為檢測指標意義更大。
4、血清膽堿酯酶( CHE):該指標是反映肝臟貯備功能較敏感的指標。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膽堿酯酶降低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與黃疸嚴重程度不一定平行,若膽堿酯酶活性持續降低,常提示預后不良,輕型慢性肝炎患者此酶活性變化不大,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此酶與急性肝炎患者相似,肝硬化患者若處于代償期,血清膽堿酯酶多為正常:若處于失代償期,則血清膽堿醢酶活力明顯下降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明顯下降,其降低程度與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續性降低:梗阻性黃疸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正常,若伴有膽汁性肝硬化則此酶活力降低。
5、膽紅素:總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一般情況下,肝臟損害的嚴重程度與膽紅素的高低呈正相關。總膽紅素由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組成,出現肝臟損害導致的黃疸,即肝細胞性黃疸時,直接膽紅紊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出現血液系統損害導致的黃疸,即溶血性黃疸時,一般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當出現肝內外膽道系統發生腫瘤或結石,將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順利排泄而發生阻塞性黃疸時,則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總之,肝功能等出現異常的患者,首先要查明原因,一旦確診為病毒性肝炎,則需要根據肝臟血清酶學的檢測指標、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或乙型肝炎病毒RNA滴度的高低及影像學檢查等制定出相關的治療方案。因此,推薦大家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診治,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