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寶寶說話“開關”
媽媽們會深有體會:孩子兩歲左右會“唧唧碴喳”地一天到晚吵個不停,想睡個覺也難!其實,這是好事,說明寶寶說話的“小開關”打開了。這個“小開關”指的是兒童語言發展中出現的詞匯爆發現象。
從理解開始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大概出生后6個月時,大人問“燈在哪里”,寶寶就會抬頭看屋頂上的掛燈,再大一點時候還會用手去指;到1歲左右,家長說“把媽媽拖鞋拿來”,寶寶就會去把拖鞋拿過來,這就是寶寶對語言的理解。
而語言的表達也有跡可循。在1歲多的時候,寶寶就會自發地說第一批詞語了:重要的熟悉的人物,如爸爸、媽媽;會運動的物體,如球、貓;熟悉的行為動作,如抱抱、再見;還有一些熟悉的行為結果,如燙、臟、濕、熱等。
當然,這些詞不是一下子都會說的,大多數孩子在1歲半至2歲左右,詞匯量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多,呈爆發狀態。
家中好不超兩種語言
目前,很多家庭里存在—種以上的語言。一般來說,兩種語言環境(如普通話、方言)孩子基本可以接受,而當存在三種或三種以上的語言時(如普通話、方言、英語),孩子在語言發展上就會有所遲疑。因此,語言環境要相對單純,好選用一種語言為優勢語言。
同時,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應盡量使用簡短、準確的語言。如家長不要說說:“寶寶,你到底是要球還是要汽車呀?”而是要同他:“寶貝兒,你是要球,還是汽車?”不要應用所謂的兒語,如不要把“牛”說成“哞哞”。跟寶寶說話時速度要適當放慢,對語句中的重要語匯可以發音略重些,以利于孩子接收。
不逼孩子說話
孩子到1歲多時,探索外界的積極性增強,加上自我意識的發展,探索的同時乜會獲得比以往更多的身體體驗和情緒體驗。例如,孩子在哭鬧生氣時,家長可以告訴他:“哦,寶寶哭了,寶寶很生氣。”以后,隨著語言發展,在處于相同的情緒體驗或狀態時,孩子就會用語言來描述,如“我很生氣、我很高興”等等,從而替代大哭大鬧的表達方式。
后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逼孩子說話,否則反而可能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不說,家長可以替孩子說出來,呈現給孩子的語言越豐富,越有助于打開“小開關”,孩子自然會“出口成章”、“語出驚人”了。
總結:雖然有了望聞問切,但是媽媽們還是要開啟寶寶說話開關,在生活中為寶寶在做好文明榜樣。以上小編的這篇育兒寶典都學會了嗎?(文章原載于《家庭保健》,刊號:2012年4月號,作者:佘繼林、懷玉、艾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