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治療可不手術
程文俊說,早期髖臼發育不良的治療原則是減少關節的負重,避免體力勞動及劇烈運動,也可考慮作截骨手術,以增大髖臼的覆蓋面,防止發展為關節半脫位、脫位及骨性關節炎。
據統計,髖臼發育不良國內報道的發病率為0.39%,北方地區的發病率高于南方地區。這可能和養育方式有關,南方人習慣用背帶背孩子,使孩子的髖部呈蛙式分開狀態,有利于髖部發育;北方孩子多采用襁褓包裹呈“蠟燭狀”,如果孩子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則可能對發育有影響。
而髖臼發育不良的早期治療,就是采用穿蛙形挽具進行矯正。蛙形挽具很像南方人背帶背孩子的姿勢:所以,治療髖臼發育不良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恰當治療。新生兒期(出生-6個月)的患兒通常不需要手術,采用閉合復位后蛙形石膏固定,成功率可達85%-95%。
因此,早期篩查顯得尤為重要。早期篩查髖臼發育情況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新生兒保健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尚未開展。“其實早期篩查很簡單,到小兒骨科做一個B超檢查就行。”程文俊說。
人工關節置換“失靈”關節
程文俊說,髖臼發育不良患者早期癥狀不典型,一般表現為患側髖部容易疲勞,關節酸痛,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如腹股溝區、大腿前方及臀部出現酸脹不適而髖關節不適癥狀輕微。當出現明顯的髖關節疼痛,繼發肌肉萎縮、走路時疼痛明顯就是中、晚期的臨床癥狀了,嚴重者會像袁春生一樣,病情發展到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大部分已破壞,股骨頭壞死,舉步維艱。這時只能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來改善疼痛癥狀。
受訪專家:程文俊 武漢市普愛醫院骨科副主任醫院、博士。
總結:以上盤點的這些治病防病養生常識,大家都已經了解了,那么今后一定要注意了,正確的養生方法才能養出健康的身體哦!(文章原載于《家庭保健》,刊號:2012.03,作者:薛明新、魏忠濤;《益壽寶典》,刊號:2012.04,作者:梁丹丹、楊志平;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