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口杯:塑料垃圾造
飯店老板劉先生拿出塑料一次性口杯說,你先聞一下有沒有異味,記者嗅了嗅,沒有聞到什么怪味。他將一個杯子注入開水,杯子里明顯有一種好像在燒廢塑料的味,上面還漂起一層類似油的東西。他說“學問”就在這兒,這種口杯都是外地生產的,用的原料都是塑料垃圾甚至醫療垃圾,因為垃圾中的雜質沒有清理干凈,所以就有這種怪味。
塑料垃圾做成的杯子,因為一個只賣一角錢,也是市場的“寵兒”。而按照有關規定,像一次性口杯和與食品有關的包裝品和容器,都要用沒有使用過的新塑料原料,但是廠家為了節省成本,就大量生產這種塑料垃圾口杯。
經銷商家:環保餐具貴沒有賣
記者根據飯店提供信息特意來到松崗市場,走了幾間小店后發現并沒有一次性餐具賣,不像飯店老板說的到處都是。于是記者就主動問百貨店老板是否有飯盒賣,店員見有生意上門馬上從不顯眼處拿出幾個飯盒問記者:“是這種飯盒嗎?我們這里就這兩種,13塊100個。”記者隨后走了幾間小店發現商家都不敢明目張膽公然賣泡沫飯盒,但只要你有錢,要多少就有多少。在一家比較大型的店里,各式各樣的快餐用品在這里都有銷售,無論是杯子、筷子等都在幾分錢就可成交了。店主遞上名片問道:“你是賣多少錢一份的快餐啊?”,“有什么關系呢?”,“貴的快餐用1毛7這種,便宜的用幾分錢的也可以。”記者看到店里每個飯盒上都寫到“環保降解”等字樣,便疑惑地問店主:“這些都是環保的嗎?”店主笑著說:“這都是騙人的,現在哪有環保的賣啊,要2毛多一個,誰買啊?”
監管部門:執法有難度
就監管問題,記者走訪了松崗市場很多一次性餐具批發商,他們一臉迷茫地說:“衛生部門也能管住我們嗎?我們這里一般都是工商局經常查。”其實工商能查的,也就是這些餐具是否符合流通標準。市工商局會經常性對市場上一次性餐具進行巡查,消委會在接到市民投訴后也會對市場進行檢查。但工商部門不能分辨出一次性餐具是否含有有害物質,如果質監部門在生產領域沒有查出一次性餐具有毒,而這些有毒餐具又包裝齊全,工商部門很難在流通領域將它們截留。質監部門也不可能現場就斷定商家賣有毒用品,必須拿回去檢驗才能確定。各部門分工不同讓有毒餐具在市場上屢禁不止,而且商家并沒有明目張膽賣有毒餐具,給執法部門更是帶來了不少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