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壓患者不可不知的9件事
過去的觀點認為,老年人收縮壓升高是與年齡增長相伴的生理改變,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治療也較為慎重。近年來,隨著大量臨床研究證據的積累,人們開始認識到,雖然高血壓的發生、發展確實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據統計,我國將近一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但老年高血壓不是生理性改變,而是高血壓的一種特殊類型。與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高血壓的危害更大,可顯著增加老年人發生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風險,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掌握老年高血壓的特點,了解老年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并貫徹到行動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1、老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與中青年人并無不同
老年高血壓的定義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持續或3次以上(不是同一天)收縮壓達到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達到90毫米汞柱。如果收縮壓達到1 4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小于90毫米汞柱,則稱為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由此可見,老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與中青年高血壓并無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不要僅憑一次血壓測量結果就診斷自己患了高血壓。在家中反復自測血壓或去醫院做動態血壓監測,有助于提高血壓評估的準確性。
2、老年人血壓波動大,要學會自我保護
老年人的收縮壓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舒張壓則在60歲后呈降低趨勢,因此,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老年高血壓中為常見的類型,其主要特征是脈壓增加。脈壓是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脈壓大于40毫米汞柱視為異常,提示大動脈彈性減退。目前認為,收縮壓升高與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關系比舒張壓升高更為密切,且脈壓越大,罹患心血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
老年人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減退,血壓易隨情緒、季節、飲食和體位的變化而出現明顯波動,顯著增加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比如,部分高齡老人在進餐后1-2個小時內會出現血壓明顯下降(餐后低血壓);部分老年人在久坐站起時會出現頭暈、血壓下降等情況(體位性低血壓)。另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臥位高血壓伴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也很常見。這些患者在剛起立或長時間站立后,出現血壓下降、頭暈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而臥位時的血壓非常高,尤其是在夜間。
血壓波動較大或存在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患者,應經常測量立位血壓,并避免長時間站立;改變體位時,應盡量緩慢;早晨和午休起床時,不要過于著急,醒后宜在床上休息片刻,再慢慢坐起,然后再慢慢地穿衣、下床,以免發生意外。必要時,可使用醫用彈力襪,以增加靜脈回流量,減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