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康復 白粥靜養
疾病初愈,身體相對較弱,特別是急性熱病初愈的時候,如適當給予相宜的飲食進行調養,就能使身體早日恢復健康。如飲食不當,或余邪尚未完全肅清之前,任意進食肥厚之品或與身體不相適應的食品,則所得的結果,很可能是進一步損害身體。并誘使其舊病復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說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
一般來說,病后患者的元氣虛弱,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容易停食積滯。同時,人們在發病過程中,本身胃口不開,進食較少,疾病初愈,則胃口大開,如此時不知節制,遇到美味,任意進食,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膩肥甘之品,以致食積內停,造成食物不僅不能很好吸收,而且反而會與余邪交結,遺留病根,損害健康。實踐證明,食粥對病后腸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具有幫助促進運化吸收的良好作用。現代名醫魏長春竭力推崇食粥對病后康復的積極意義,強調指出“病后調理,粥適宜”。
中醫養生學認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而食粥可以補益胃氣,保護脾胃,白粥中不管是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滋養脾胃之功。清代醫家王士雄說:“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效。”故前人有“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的說法。
白粥或補粥,制作簡易,便于服用。補粥具有湯劑和流質、半流質的特點,易消化,吸收快,宜于久服,幾乎無副作用,對于病后康復,可以根據體質情況靈活調補,比單純應用中西藥物來得更加穩妥,效果也較為理想。如對高熱病后口渴舌干的病人,可配合吃些葛根粉粥、麥門冬粥;若急性熱病后便秘者,因津枯腸燥者,當用芝麻粥、柏子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