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男童之死”背后的冷思考
3歲男童小強(化名)高燒不退,手、口、腳分別出現皰疹、紅斑和水皰。父母帶著小強輾轉天津和北京的三家醫院,先后遭遇誤診、轉院、醫院未予重視等情況,小強終病死。小強的父母將天津市薊縣桑梓鎮衛生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告上法院。市一中院按照鑒定結論,終審判決天津市薊縣桑梓鎮衛生院賠償2萬余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賠償17萬余元?! ?/p>
遭遇基層醫生的誤診,到兒童??漆t院二次就醫,卻人滿為患,在知名的三甲醫院就醫,卻沒有得到及時辦住院。這是當下很多人就醫時,時常遇到的尷尬經歷。發生這樣的悲劇后,把問題歸咎到某個醫生及某家醫院很容易,但卻根本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
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再經過幾年努力,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連續協調、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科醫師培養已在路上,在北上廣等多個大城市,全科醫師已經初顯規模。但首診在基層、雙向轉診、分級診治的探索之路卻依然還在迷茫中。去年深圳市政府曾提出醫療機構聯網運營模式和三級醫院取消普通門診的設想,讓每個組團的大醫院花費3~5年時間取消普通門診,但卻遭遇了異常之大的阻力,后不了了之。首先,牽涉到的是大醫院群體的經濟利益,他們難以下定決心割舍;其次,在基層衛生建設長期乏力,醫療人力嚴重欠債的背景下,基層醫生能否勝任把關的角色?這也讓很多民眾心生疑慮與顧忌。
無論如何,這一不應發生的個案應該提醒決策者,醫療的軟件改造應該再提速,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應盡快出臺新的就診管理辦法,結束這種患者無序流動,“有病亂投醫”的“看病亂”局面,從而避免這種因為“看病亂”而帶來的悲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