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 春天到了,天氣開始回溫,很多人都脫去了厚重的冬衣,既清爽又漂亮,但是你知道其實春天應該適當的穿多一些,這樣才有利于春天養生嗎?小編為你盤點春捂的一些知識吧!
“春捂”必須知道的幾個數字
“春捂秋凍”是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有一定科學道理。春季雖然趨向回暖,但寒潮會時不時造訪,氣溫變化快。這樣的天氣凸顯了“春捂”的重要,特別對老少族群,“捂”更是有力武器。可究竟如何掌握“春捂”的要領?以下一組數字能幫助我們了解“春捂”的要領。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8”是信號:晝夜溫差超過8℃是捂的信號,因為日夜溫差大是冷暖氣流搏擊劇烈的征象,“早穿皮襖午穿紗……”充分表明了要根據氣溫變化而增減衣服的規律。就是說當你在聽到天氣預報,高溫度和低溫度之差≥8℃時,那就是提醒你要注意防寒保暖(捂)了,早晚增加衣被,千萬不可因天氣乍暖就過早地脫下棉衣厚衫,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春季的保健,因為乍暖還寒,痼疾粘纏。
“15℃”是指標:15℃是“捂”的臨界指標。在我國北方,家庭冬季有供暖,熱力公司承諾,室溫要保持在15℃以上,這表明,低于這一溫度,人就難以長時間耐受。特別是孩子和老年體弱者,更要把15℃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7-14天”是適應期:即使氣溫達到15℃,一般人還要再捂7天,體弱者需再捂14天,這是人體適應性落后于環境變化所決定的。“人必須適應大自然”,但要有個適應過程,不能與環境變化同步,也就是說人體需要一段順應自然的內部調整時間。一般人的適應時間約為7天左右,老弱多病者及嬰幼兒約為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