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老人意外事故
老年人體力差,活動不靈便,身體協調功能衰退,不易維持平衡。由于視覺聽覺方面的遲鈍,對危險環境和突發情況不易做出判斷和躲避,因此比較容易發生跌倒、碰倒等意外。加之老年人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的改變,以及飲食量減小,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的攝入量受限,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和肌肉萎縮。這使得骨胳和肌肉承受外力的能力降低。又由于不少老年人還患有血壓偏高、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因此當跌倒和磕碰時,就容易發生骨折、外傷、中風、偏癱等意外。所以如何防止這些意外事故的發生,對于老年人來說十分重要。
老年人發生意外有些是在家中。因此有老人的家庭,各居室的家具應力求簡單、實用,盡可能靠墻擺放,同時也不要輕易改變位置。夜尿頻繁的老人可在床邊放置尿壺,縮小老人夜間的活動范圍,減少磕碰或摔倒。有條件的家庭在老人常活動的場所好能鋪設地毯或地氈,一旦摔倒,也可減輕受傷程度。
久病或長期臥床的老人,起床時的起身動作要慢。因為起身動作過快過猛會使腦內血量相對減少,造成暫時性腦貧血,出現頭暈、眼花、心慌、容易跌倒。老人落座時不要猛然坐下;久坐后也不宜猛然起身、拔腿便走,應緩緩站起在原地站立片刻再走。洗臉、漱口都好坐著,要避免單腿站立穿脫鞋襪。由蹲姿勢到站起來更應緩慢,且應站立一會再走。要盡量少做低頭彎腰動作。
老人還應注意回頭不要過猛,因猛回頭時會因椎動脈受壓變細或因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導致腦血管痙攣。這兩種情況輕者可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眼震、復視、耳鳴、四肢輕癱等癥狀,重者可形成椎動脈腦血栓,血栓形成的一側共濟失調,面部痛感消失,有的出現偏癱。尤其是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癥、頸椎病、頸椎骨質增生等癥的患者,應切記頸部活動時速度要慢、時間要短、強度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