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抑菌作用強
黃連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根。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早在漢朝的《神農本草經》中,黃連就被列為上品。明清時,黃連被指定為貢品。四川產區每年都要進貢給宮廷。清代,黃連曾“運售出洋,歲值數萬”,遠去日本、朝鮮等國。黃連以條肥壯、連珠形、質堅實、斷面黃色、無殘莖及須根者為佳。
黃連主產于四川洪雅、石柱、雅安、峨眉以及湖北等地,并有川連、雅連、雞爪連等別名。中醫認為它性味苦寒,無毒,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清心除煩、止吐殺蟲的功效,廣泛用于高熱、時行熱毒、口瘡、癰疽、燒燙傷等各種濕熱癥、熱癥、寒熱錯雜的癥候和各種血癥。
歷代的醫藥家都對黃連有很高的評價。如明代的《本草經疏》上說:“黃連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久經所至,各有殊功。”黃連可以說是良好的苦味健胃藥和治療痢疾的特效藥。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黃連內含有小檗堿(也稱黃連素)、甲基黃連堿、藥根堿、棕櫚堿等多種生物堿,其中小檗堿是主要成分。它是一種天然的廣譜抗菌素。黃連對許多細菌,如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近17種細菌的活力,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10余種常見的致病性真菌及有關病毒、原蟲等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在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兩書中,有黃連的方劑多達260余種。有的方劑至今仍為中、日、朝及東南亞各國的中醫師所喜用。黃連通過用酒炮制后,能引藥上行,清頭目之火;用生姜汁制,可清胃熱、止嘔;用豬膽汁制,則能瀉肝膽實火。頗有講究。除配方外,它還制成丸、散、膏、片、丹、針劑、膠囊等劑型。黃連在臨床應用尚有不少單驗方,現介紹幾則如下(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1、治細菌性痢疾:黃連研粉每次口服0.4~1克,每日3次(可裝入膠囊口服),頗有良效。
2、治療腹瀉、胃腸炎、肺炎、咽喉炎等:黃連烘干研末裝入膠囊,每日3~6克,分3次服。
3、治療濕癥、火燙傷:黃連研細末以1:3的比例調入芝麻油內外搽,每日3次。
4、治療癰疽腫毒,不論潰破與否均有效:用黃連、檳榔各15克研細末以雞蛋清調好,外搽,1日3次。
5、治口舌生瘡:黃連適量煎酒,時含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