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說解之——孕早期女膳食指南
孕早期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從未次月經第1天開始至第13周末的時間段。這一階段除了喜悅與期待,同時伴隨準媽媽們的是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早孕反應,50%以上的孕婦在懷孕第5~6周開始出現以上癥狀,并隨著周數增加愈來愈明顯,一般持續到12周會結束,少數可能會持續到妊娠第20周。這些無法避免的早孕反應會影響孕婦的營養攝入,而孕早期是胚胎組織分化的關鍵時期,早孕反應導致的攝入量減少可能引起葉酸、鋅、碘等微量營養素缺乏,進而增加胎兒畸形發生的風險。
如何才能解決這種供需失衡的問題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針對孕早期女性的特殊生理特點,在正常人的飲食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
膳食清淡、適口,少食多餐
烹飪食物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孕婦有想吃的欲望,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減輕孕婦的早孕反應。
清淡原則 是指在食物烹飪上盡量選擇蒸、煮、汆、煲、燴、煨等方法,煎、炸、熏、烤、煸炒等烹飪方式應該避免。用蒸煮等方式更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其中的營養成分,且萊品更易消化、吸收,能夠減輕早孕反應,提高孕婦的食欲。以肉為例,不論是魚肉,雞、鴨、鴿等禽肉,還是豬、牛、羊等畜肉,它們均是優質蛋白和鐵的良好來源,孕婦和常人每天均需要適量攝入。魚肉比其他肉類更好消化、吸收,孕婦可以適當增加魚類食物的攝入。在烹飪方法上也要有所選擇,同樣是肉類,紅燒雞塊和肉末汆丸子比起來,后者更適口且易消化。
少食多餐 也是準媽媽們的一項特權,尤其是早孕反應較重的孕婦,不用像常人那樣強調飲食的規律性,更不能強制進食,而應該根據自己的食欲和反應的輕重及時進行調整進食的次數、數量、種類及時間。準媽媽可以堅持在兩次嘔吐中間吃一些極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面片湯、面條湯等,以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早孕反應一旦減輕或者發作間歇延長,則可以適當增加進餐次數和食物的種類,保證能量及營養素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