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過程是這樣的:幽門綜旋桿菌經口到達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經數周或數月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后發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導致胃癌危險的因素。專家們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
幽門螺旋桿菌病病是后天傳染的,這一點已是各國學者的共識。其傳播方式還不十分明確,但可能的途徑是口棗口、糞棗口傳播,已有以下實驗可以證明:1.利用PCR從病人唾液、牙斑和糞便中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DNAA;2.從牙斑和糞便中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3.從同一家族多名成員的排泄物中分離出相同的幽門螺旋桿菌菌株。
幽門螺旋桿菌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說是成年人中廣泛的慢性細菌性感染。總的趨勢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發展中國家約為80%,發達國家約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國的感染年齡早于發達國家20年左右,20歲-40歲感染率為45.4%-63.6%,70歲以上高達78.9%。另外,我國北方地區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區。
同其它消化道傳染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預防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如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飲食尤其是進食生冷食品要講究衛生,集體用餐時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選擇,家里有幽門螺旋桿菌病患者時應該暫時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有許多方法,如活組織鏡檢、幽門螺旋桿菌的分離培養、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尿氨排出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多聚酶鏈反應等。不同醫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數醫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異、快速的,有些是無創傷的。專家們告誡患者,如感覺胃部不適,應到大醫院去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查,以便及早用藥,及早從消化道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以防止發展成嚴重的胃部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一般的治療原則是以抗生素為主,輔加抑酸劑(鉍劑),常用抗生素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患者到醫院檢查后,應按照醫生的指導堅持服藥,并及時檢查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