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意味著“失去”嗎?
所以說,年輕與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受。關鍵是怎么從心態上不怕老。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怕老的核心是“害怕失去”。比如 ,身心健康的喪失,經濟獨立的喪失和家庭、社會關系的喪失,生存目的的喪失。有時還要加上智慧、生動的感情。動人的容貌等的喪失。不可否認,大多數人在老年期確實或多或少有著這樣的情況。
其實“老”并不等于“失去”。我們不要把老年期看成是喪失期。
第一。在這種觀念里,成(壯)年期被視為人生的高峰,被樹為人生價值的標。然后除去所喪失的內容就成了老年期。這完全是從數量的觀點老考慮問題。然而,老年期就像幼兒期、兒童期一樣,是獨成一體的世界,并不是做了“減法”之后的成年期。
第二。老年期的本質并不在于“喪失了什么”,而是“如何理解和對待喪失”。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老人會靈活的針對喪失的情況,針鋒相對的接受挑戰。當然,也會有人陷入絕望的深淵,意志消沉。不管怎樣,老年期不應該被靜態地看成是喪失期。我們要了解那些生動事態的實際情況,“老人在何種條件下,采取何種行動”這一生動的過程。
只要正面迎擊,針對各種喪失就能見招拆招。針對身體健康喪失的積極措施,就有注意血壓,堅持慢跑或快跑,均衡飲食等。為了不使腦力衰退,可以經常使用腦力,參加老人學校等學習活動。針對經濟上的喪失,可以不那么快把財產轉讓給子女,在退休后繼續工作,繼續存款。針對與家庭、社會聯系的喪失,可以經常去看望子女,外出旅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針對生存目的的喪失,可以開拓興趣,嘗試參加各種活動或聚會。
而且,有人還總結了許多“老有老的好”,給我們更多不怕老的理由:更瀟灑了,更堅強了,愛得更深了,變得更像自己了,變得更關心他人了,當爺爺/姥爺或奶奶/姥姥了,世界更寬廣了,目標更明確了,精神生活更活躍了。。。。。。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自卑會讓人老的飛快,因此必須樹立自信心理,如果你還有自卑心態,趕快試試小編以上推薦的這些告別自卑心理妙招吧!(文章原載于《生活與健康》,刊號:2011.12.30;《健康管理》,作者:阮芳賦;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