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方法之順時攝養
人類有著相對固定的壽命期限,中醫學稱其為“天年”,據《左傳》記載,天年應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左右。一般認為,壽限是兩種過程的結果:一為同時間緊密相關的生量性改變,另一為軀體、精神疾患或應激所致的病理性改變。中醫學認為,先天稟賦、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均是人類壽命的影響因素;腎中精氣的盛衰和脾胃的功能狀態,是探索衰老機制的中心環節,是影響人類壽命的內部因素。中醫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實踐證明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維護身心健康和延緩衰老進程的作用。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期望的壽命可大為延長。
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等,即保養生命之義。人類具有相對固定的壽命期限,有著生長壯老死的生命規律。但是,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能使機體的生命活動過程處于陰陽協調、臟腑和諧、身心健康的佳狀態,從而延緩人體衰老的進程。因而,養生對于預防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在養生思想的指導下,前人在長時期的養生活動中,不斷地研究致病原因與發病條件,研究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規律,不斷深化對衰老機理的認識,并在預防疾病與延緩衰老的養生實踐基礎上確立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對于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和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