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則不殆 安閑更得宜
上聯出自唐·白居易《高仆射》詩:“玄元亦有訓,知止則不殆。”(《白居易全集》卷一)這里的“玄元”,指老子。唐初乾封元年二月(公元666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又加尊號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簡稱“玄元”。“玄元亦有訓”,即指《老子·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知道休止就不出現危險,這樣才能保持長久。這是老子貴生愛生思想的重要體現。所以,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說“知足知止,兩知字大有事在。不然,亦未可以長久也”。
上聯的“知止”,即要懂得適可而止。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度”,過度了,過頭了,就可能適得其反。養生也是如此。知止,反映一個人的淡定與從容,是智慧、修養、道德的綜合體現。知止,方能面對誘惑而保持本色。知止,才能平安,才能淡定,才能快樂,才不會出現危險。
下聯語出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詩:“自到東都后,安閑更得意。”“安閑”,即安靜清閑;安逸舒適之意。“得意”,即稱心,滿意。宋·蘇軾《乘舟過賈收水閣收不在見其子》詩之二:“得意詩酒社,終身魚稻鄉,樂哉無一事,何處不清涼。”唐大和年間,白居易曾幾次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工作環境比較清閑舒適,讓白氏心滿意足。而這正是養生所需的良好內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