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讀懂血常規
血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血漿和血細胞。其中血細胞大致可分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血常規即是對血細胞進行檢測的一項檢驗,和尿常規、便常規合稱為臨床三大基本檢驗項目,是臨床應用廣泛的檢驗項目之一。在血常規中,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各種血細胞的數量,還需關注不同細胞問的比例及變化。
對于有經驗的臨床醫生,一張血常規化驗單就像一面放大鏡,把病人的“生命信息”顯示得清清楚楚。不就是簡簡單單一張化驗單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血常規這幾個觀察指標有什么奧妙在其中。
1、白細胞計數與分類
白細胞又叫做白血球,人們又通常稱其為“免疫細胞”,由此可見白細胞與人體免疫力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人體中,它主要承擔了包括吞噬異物、抵抗病菌侵襲及增強人體抗疾病的能力,任務繁重,因此也是血常規中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
白細胞計數通常參考值為:4×109/L~10×109/L。( 注:109——10的9次方)
白細胞計數升高可以因為體力運動、月經周期等生理因素引起,也可以因為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常常僅表現為輕度升高。
白細胞j計數減少可以因為接觸放射性物質、長期營養不良等因素而引起。在白細胞計數減少時人體免疫功能減低,容易出現反復感染且疾病不易痊愈等情況。以上幾種情況引起白細胞計數的異常往往是輕度的、緩慢的。臨床上引起白細胞計數嚴重異常的因素常見的是血液系統疾病,也就是血液病,無論良性、惡性血液系統疾病均可引起嚴重的白細胞計數改變。比如白血病可見白細胞計數高達100×109/L,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可見白細胞計數降低為0.5×109/L。此時不僅是白細胞的總計數發生了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發生的質的變化,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查看白細胞分類及計數的情況。
白細胞大致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絀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每種不同細胞均在白細胞總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當它們的比例或計數異常時,往往能夠帶來更多的信息。比如當細菌感染時可見中性粒細胞比例及計數升高以起到抗殺細菌的作用;而當病毒感染時可見淋巴細胞比例及計數明顯升高;如果出現花粉過敏、濕疹等情況時嗜酸性粒細胞常常會高于正常值。如果為急性
白血病,各種細胞計數及比例可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在此基礎上再結合骨髓穿刺、流式細胞儀檢查等確定白血病的分型,以制訂治療方案。
因此,當出現嚴重的白細胞計數或分類異常時,應及時就診,找專科醫生指導進一步的診斷及檢查,以免貽誤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