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辭書的解釋,所謂性格,是“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個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
筆者對上述解釋的理解是:①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有先天(天賦)的成份,所以人們會有“生來剛強”、“天生懦弱”、“生性多疑”、“天性使然”等說法,把人的性格稱為“天性”。如《史記,秦始皇五記》有“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之語:②后天的人生道路、社會實踐對性格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換言之,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古有“江山好移,秉性難改”之說。“難改”,就表明是可以改的,只是難度很大而已。
性格本身不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但人們常常會說某人的性格好,某人的性格不好之類的話。這“好”與“不好”并無明確、公認的標準,普遍約定俗成的認為是:凡豁達、開朗、沉穩、隨和,與人容易和諧相處的性格是比較好的,反之,暴蹀易怒、勢利尖刻、陰鷙狠毒,都是人們惟恐避之不遠的性格。
性格之“難改”,難在它是自身形成的,別人幫不了忙,只有辜靠自身的努力。既然性格與健康有很大的關聯,為了健康,自當積極陶冶性格。
古人傳給我們的長壽秘方只有四個字:“修身養性”。“修身”衷是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自身修養;“養性”就是陶冶性格,保持心理的健康,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陶冶性格還得向古人學習:要緊、有效的一條就是要努力做到“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