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社會上存在這么一群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顧病人。當病人有氣或者是不滿的情緒的時候就會發向他們。那么他們的心情誰來照顧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照看者的心里減減壓
案例:
劉女士今年47歲,她的母親早年去世,5年前,父親又患上老年癡呆癥,于是,她把父親接到家里照顧。劉女士說:“他經常不睡覺,你得陪著他說話,我實在熬不下去了。我白天還要上班:工作上的事就夠操心的了。”幾年下來,過度疲勞使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剃女士得了嚴重的腎病,基本上已經無力照顧父親了。可見,劉女士的身體嚴重透支,她的身體狀態已經亮起了紅燈,這樣的狀態下,她的父親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顧。
我們所說的照料者是指照看料理、關心照顧病人的人,包括醫護人員、培護(護工)、家屬及其他人員,如康復治療師、社工等。我國大多數老年癡呆病人都是由家庭成員來照顧,照料者的關系大多是病人的配偶、子女、親友等。
這些照料者大多數為女性,年齡60歲以上者達23%——45%,患有慢性病者達33%-4%,照顧時間平均達2-10年之久。由于病程較長,病情逐漸加重,照料老年癡呆病人是一項長期而辛苦的工作。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家庭照料者愿意付出一切去照顧患有癡呆癥的老人,照料者起初對病人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經過藥物治療和自己的悉心照顧,病人能夠慢慢康復。但是目前,老年癡呆癥還沒有徹底治愈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治療,減緩疾病發展的速度,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這與照顧者的心理期望值有很大差距。看到自己長期的努力并沒有讓家人能病情有絲毫的好轉,抑或逐漸加重,甚至病人把懷疑、敵意、憤怒等一系列不良情緒都發泄給自己的時候,照料者身體上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病人施加的精神壓力,尤其是這種壓力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對,照料者會處于痛苦之中。這種狀態是無法堅持長期照顧癡呆病人的。
在有關調查中,曾有照料者這樣訴說:“我覺得老年癡呆和其他病不一樣,那些病人能夠理解你是為他好。這個病卻是跟你反著干,反而覺得你要害他。…”“我丈夫不能說話,你說兩個人之間沒有交流是什么感覺?我和他講心里話,他也沒有反應。”
由于病人認知功能出現異常,語言理解能力逐漸下降,照料者與病人之間溝通變得十分困難,照料者的行為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情感回應,辛苦的付出換來的可能是謾罵或者麻木、冷漠。照科者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于是,大多數女性照料者會選擇默默忍受,陷入孤立、絕望中。美國專家曾經對癡呆病人的家庭照料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6%的照料者出現焦慮,42%出現抑郁癥狀。
照料者不但要承擔繁重體力勞動,而且要應付病人的怪異行為一一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不斷詢問同一問題,比如反復問廁所在哪里,家在哪里,這種狀態下,照料者會產生厭煩、煩躁等情緒,長此以往還會產生憤怒。
同時記憶力下降,病人會視照料者為陌生人,經常對照料者發脾氣,拒絕照顧,對照料者的存在產生怨恨和敵意,甚至摔東西、傷害照料者。辛苦的勞動和精心的護理不但得不到感激,甚至適得其反,照料者有時擔心會受到病人的傷害和攻擊,獨自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