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錄:
《名醫別錄》:“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
《新修本草》:“下氣,消谷,化肉”。
《本草恰遺》:“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發白”。
《隨息居飲食譜》:“生者辛熱,熟者甘溫,除寒濕,辟陰邪,下氣暖中,消谷化肉,破惡血,攻冷積。治暴瀉腹痛,通關格便秘,辟穢解毒,消痞殺蟲。外灸癰疽,行水止衄”。
★食用方法:
生食、絞汁服或煎服。
★不適人群:
大蒜性溫,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行病時均忌食。
①《本草經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經逢原》:“腳氣、風病及時行病后忌食”。
③《隨皂居飲食譜》:“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癇,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咸忌之”。
★不良反應:
外用能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故不宜敷之過久,皮膚過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