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音樂無國界,即使語言不同,但傳遞的情感可以跨越種族的界限傳達到每個人的心底。而現在科學表明,音樂不僅是情感的寄托,甚至對養生保健都有很大的作用!
音樂是一種旋律,一種語言,一種心境。經常聽一些舒緩平和、優雅空靈的古樂,可以放松緊張心情、緩解身體的不正常狀態。這是時下許多人的愛好與習慣。但采用音樂養生或治療某種疾病,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奧妙。
音樂具有精神效應、聯想效應和心身效應,是調節精神心理狀態的佳手段之一。音樂的節奏、力度、旋律、和聲,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特別是與人的生理節奏合拍,令五臟中和清安、氣爽神清的樂曲,可對身心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陰陽之音調整機體平衡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的聯系。《黃帝內經》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徵、宮、商、羽五音稱為“天五行”。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臟,五臟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按此理論產生的音樂療法為“五音療法”。
中醫認為,自然界有陰陽,人體有陰陽,音樂有也陰陽。如高音為陽,低音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竹之聲為陰。古人將古琴、古箏、竹笛、竹簫等樂器與五音對應,即“琴羽、箏商、簫角、笛徵宮”,五個調式分別代表五行,對應五臟;每個調式分為陽韻和陰韻兩個部分,陽韻用于補益臟虛,陰韻用于清瀉臟實,以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據文獻記載,宋代名家歐陽修通過學琴,治好了抑郁癥和手指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研究發現,通過特定的音樂頻率、節奏產生的聲波,能與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共振,放松人類的神經系統,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由于疾病、壓力而產生的機能失調。因為這種醫學原理,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于失眠、頭痛、心悸、焦慮、憂郁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