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柔克剛
習武者都有一股陽剛之氣,練太極拳就是要用“以柔克剛”,達到剛柔相濟,陰陽平衡之目的。《太極拳譜》“百煉成鋼,何堅不摧,先極柔軟,后極堅剛,外操柔軟.內含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復,以精神意氣之為本,用久自然貫通。運動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亦柔亦剛,剛柔適中,方見陰陽平衡。柔為陰,剛為陽,只有剛柔并濟,才適陰陽學說之理,故學練太極拳者,先要摧毀自身的堅硬剛性。而后用柔性指揮動作。各派太極拳法都保持了“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的剛柔互容風格。其實,”純柔無剛或純剛無柔”的武術功夫是是沒有的。何況是太極拳。有柔無剛不能克敵,有剛無柔難以制勝。用于健身運動的太極拳更應“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來凋節人體的生理平衡。
四、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也是“陰陽互根”的一種。上為陽下為陰,這里說的“上下相隨”,是指四肢上下協調,手隨步發,腳跟手行。《太極拳論》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成一氣。”腳與手關系如此,但腰是中心,起主宰作用。每一式動作的完成,其頭、軀干、四肢必須隨腰動而動。在形體上提倡“上下相隨”是求陰陽協調,陰陽調和,上下配合,達到“一動百動,無有不動”的境界,太極拳的走架行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做到“用意不用力”,這也是根據陰陽學說搞定。因為心在內屬陰.力在外屬陽,“心力齊發”、“陰陽互動”,完成上一個動作,意念到下一個動作,即所謂“一動百動,尤有不動”。一動接一動“綿綿不斷”,從始至終根據陰陽規律完成全套動作。
五、行云流水
行云雖是大自然中的“過客”,但萬里晴空如果沒有烏云,陽盛陰衰,久晴不雨,就會造成旱災,有烏云漫游,陰陽調和而后雨澤降,兆豐年。用行云借陰補陽,此亦拳理中的陰陽之道:流水,從山澗起程而來,又從小溪里潺潺流去,來是陽剛之氣,去是補腎陰精。這一來一去,一陽一陰,匯合組成寬闊和諧的江河,水在其中靜養成一具特有本性,無上美德。它滋潤萬物而又不與眾生爭利,一生處在低位沒有一聲怨言,我們居住若能如水一樣順乎自然,自能隨遇而安;心胸如水一樣靜默深遠,自會恬靜忘我;待人如水一樣無私,可以潤澤萬物,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止開流,自能遵守信用;從政如水一樣浩身凈化,定能很好理政治國;工作如水一樣隨物成形,自能發揮才干;行動如水一樣涸溢隨時,自會順應朝流,天天向上,水有如此美德,難怪道教祖師老子寫《道德經》第八章首句就是“上善若水”。王宗岳寫《太極拳經》把柔和連綿不斷動作,比似“行云流水”、意識到水是經過陰陽學家點評的好物種:用“行云流水”手法打太極拳,自能得到云、水的靈氣,滋潤心田,播下長壽的種子。
六、培養本元
練太極拳的根本目的是強身鍵體。陳鑫的《太極拳論分類語錄》后提到“培養本元”。是因“心為一身之主,”腎為生命之源”。培其根源的主要手段是運動,運動佳項日是太極拳。因為太極拳理中含陰陽養生之道。“任說于言萬語,莫若清心寡欲,與其本原,以養元氣,身體強壯,拳術自然勝人一籌”,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練太極拳的規矩是什么?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的“拳經”、“拳譜”、“拳師”。俗話說“無師不度”。空耍拳勢,原無定格。何遵循成規又不可死守成規《拳論》“拳打萬遍,神理自現”。要想從太極拳理中得到養生之道,就得老老實實遵循陰陽學說,熟讀太極拳經,長久堅持鍛煉。詩云:“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