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于蹂健性質。咀嚼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力量不同:叩齒是用輕微的力量,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
叫齒是行之有效的傳統健齒法。有人強調叩擊時按不同牙齒分別叩擊,先叩擊白齒(大牙),然后再叩擊門牙、犬牙各數十次。其理由是,這些不同的牙齒不長在同一平面上,按不同層次的平面叩擊,可使每個牙齒都能叩擊上,這種講法是有道理的。
雖然叩齒是養生之道,但有些情況不宜叩齒
有些醫學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是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于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