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遺傳不一定靠基因
長壽可以遺傳,但與通常認為長壽遺傳就是傳下一些“長壽基因”不同,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基因不變的情況下,父輩生物還能借助外因把“長壽秘訣”傳給后代。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登載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美國斯坦福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用壽命只有兩三個星期的線蟲進行了實驗。以前曾有研究發現,改變線蟲的一些基因會延長其壽命。而本次研究顯示,只需改變基因發揮作用的環境,即通過增加或減少某些與基因接觸的物質,來“打開”或“關閉”相應基因的功能,就可使線蟲的壽命增加30%。更重要的是這種長壽現象被線蟲遺傳給了下一代,從基因環境被改變的線蟲算起,其隨后的3代子孫都出現類似的長壽現象。
這是令人困惑的現象,因為如果基因本身發生有利于長壽的變化并將“長壽基因”傳給下一代還容易理解,但這些線蟲的基因并沒有變,只是第一代線蟲體內基因發揮作用的環境有所變化。研究人員說,父輩線蟲如何“通知”下一代在體內形成這種有利于長壽的環境,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此次研究還顯示,這種并非建立在基因上的遺傳不能長久延續,第四代線蟲就不再具有相應的長壽特征。這也印證了這種長壽遺傳現象并非由基因引起。
據介紹,這種不由基因而由環境引起的遺傳變化稱作“表觀遺傳學”,以前曾發現某些花的顏色特征可以表觀遺傳,但具體機理不清楚。參加本次研究的安·布賴特說,這是首次發現長壽這種復雜現象也可以表觀遺傳。
研究人員接下來計劃用老鼠和魚等遺傳特性與人接近的脊椎動物進行實驗,以探索這種不靠基因也能遺傳長壽的現象是否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并為人類長壽研究積累科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