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將至 調脾胃重要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雨水節氣養生著重強調“調養脾胃”的重要性。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并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