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二、把“酸堿平衡”等同于酸50%堿50%
酸堿各占50%,只會中和,并非酸堿平衡。研究表明,根據人體正常代謝需要,合理的膳食結構應為酸性食物占20%-30%,堿性食物占70%-80%,成為弱堿性的“酸堿平衡”。
誤區三、不知堿性食物會轉變成酸性
大豆是濃堿性食物,加工成豆腐后就減為弱堿性,做成油炸豆腐則變為酸性了,馬鈴薯是堿性食物,高溫油炸成薯片后,雖香脆味美,是時尚休閑食品,但已變為酸性。大豆富含異黃酮,馬鈴薯含賴氨酸,都是心腦血管病人的理想食品。可經油炸后都變為酸性食品,大家要警惕了。
誤區四、害怕病從口入,不吃或少吃酸性食物
人類賴以生存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大都來自酸性食物。所幸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自我平衡酸堿能力,例如通過腎臟從尿液中將余酸或余堿排出體外。但是,擇食不當或非健康生活(多煙酒、少活動、疲勞、緊張、憂慮等)會使排泄余酸或余堿能力下降,仍難平衡酸堿。因此,不吃或少吃酸性食物是不明智的,而是應該做到科學搭配平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