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鵝口瘡
1.心脾積熱
(1)臨床表現:唇頰內側、舌面、上腭等處育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黃白色潰瘍點,呈圓型或橢圓型,周圍黏膜鮮紅,潰點數目較多,一般為6 -10個,疼痛,尤以進食時為甚;頭痛、口渴、小便赤,舌質紅,脈滑教、本病多因積
熱、虛火而致,用藥宜清熱瀉火、滋陰降火,多用燈芯、竹葉、木通、山桅子、生地、黃柏、丹皮、麥冬,并配合外用藥。
(2)主證:白屑見于頰黏膜或舌面等,其周圍紅色,可波及口唇、牙齦、軟腭。煩躁不安,哭鬧,流涎,拒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赤、苔黃,脈數,指紋紫滯,
( 3)治法:清熱瀉火,解心脾積熱。
( 4)方藥:清熱瀉脾飲加減(本方為鵝口瘡常用方劑】。黃芩5克,黃連3克,燈芯2扎,梔子6克,石膏12克,生地8克,赤茯芩10克,甘草2克
( 5)方解:黃連、山梔清心瀉火:黃芩、石膏瀉脾胃郁熱;生地涼血滋陰以制火;赤茯芩、燈芯引熱下行諸藥合用,積熱瀉除,火不上薰。
( 6)加減:發熱加銀花10克、連翹10克,清熱解毒;便秘加大黃6克,通便瀉火;小便短赤加木通10克,清熱導赤;口渴加天花粉10克、葛根15克,生律止渴。
(7)典型病例:黃某,女,8個月,發熱2天,口腔左頰黏膜及下牙齦見白色乳狀白屑1天,煩躁不安,拒乳,流涎,大便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指紋紫滯。診為鵝口瘡(心脾積熱型),給予黃芩6克、黃連3克、燈芯3克、竹葉6克、麥冬6克、銀728克、白芍10克、 生地8克、布渣口fio克、蒲公英10克、甘草3克連服3劑,加維生素B21片,每日3次,白屑明顯減少,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