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常被診斷為“慢性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炎”或“風濕性疾病”的患者,有相當數量屬于神經功能障礙。這些慢性疾病,有的使用多種方法久治無效,而采用鈹針治療一兩次就能解決問題。
這是為什么?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說,鈹針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具有針對性強、操作簡便、安全、創傷小、無副作用和臨床療效顯著等特點。她的一番解釋,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鈹針是一種神經外松解術
陳秀華介紹,皮神經在走行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壓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并表現出一系列神經分布區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營養障礙甚至運動功能障礙,統稱為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這種病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表現為局部疼痛,感覺異常,檢查發現肌肉緊張、壓痛、痛性結節、條索狀包塊及放射痛。
資料表明,鈹針源于《靈樞·九針》。書中記載“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由此可見,鈹針是比針灸針稍微粗一點,末端扁平帶刃的器具。鈹針治療時只是在筋膜層,創傷小,基本不出血,一般操作就一兩分鐘,可有效松解分布于皮膚和筋膜中大量細小的受壓皮神經,相當于一種創傷較小的神經外松解術。
現代鈹針采用鈦合金材料制成,是根據皮神經卡壓造成的軟組織高張力狀態特點而設計的。一般刀口為斜口,刀口線為0.5~0.75mm。針柄是用鋼絲纏繞的普通針柄,長約3~5cm。治療時要使刀口線和手柄的平面標記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別刀口線在體內的方向。
她舉例,如對頸椎病,通過鈹針對患者頸部皮下組織、筋膜的切割,來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局部充血水腫的消退及無菌性炎癥的吸收,有效松解廣泛分布于皮膚和筋膜中大量細小的受壓皮神經。
鈹針療法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價值,主要適應于全身各部位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包括皮神經卡壓綜合征首診明確的病例;經1~2個療程的保守療法治療無效的病例;經手術療法治療后再次形成粘連卡壓的病例。
五個步驟完成臨床操作
患隱神經膝關節內側支卡壓綜合征的于老漢,膝內側和小腿前內側持續性疼痛,行走時膝部發軟,負重、劇烈活動疼痛加重。于是,他來到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求醫。
陳秀華先讓患者平躺在床上,體位保持不變。她觸診找到體表壓痛點后,找準進針定位。
接著,以進針點為中心而消毒,用碘伏常規消毒皮膚,其范圍略大于治療的操作范圍兩倍。
只見她右手持針,左手持無菌棉球,扶針點刺進入皮下,雙手驟然向下,使鈹針快速穿過皮膚到達筋膜。陳秀華談到施針體會時提到,當鈹針穿過皮下時,針尖的阻力較小,進針的手下有種空虛感,當針尖刺到深筋膜時,會遇到較大的阻力,持針的手下會有種抵抗感。
陳秀華開始進行松解針法,即減低皮神經通過周圍筋膜張力和筋膜間室內壓力。她說,針刺的深度以鈹針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達肌層,這樣可以避免出血及減少術后反應。
完成松解以后,她用持針的棉球或紗布塊壓住進針點,迅速將針拔出,并持續按壓進針點1~2分鐘,無菌敷料覆蓋包扎結束。
僅僅一兩分鐘,陳秀華就完成了鈹針治療。于老漢下地走走,感覺腿痛明顯緩解了許多。陳秀華主任囑咐他,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讓他堅持治療,可以鞏固療效。老漢高興地連連答應。
陳秀華解釋,膝關節是身體主要的負重活動關節。該處皮下脂肪薄,緩沖能力差,是隱神經常發生卡壓的部位。老年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也是造成隱神經的膝關節內側支受卡壓的一個重要原因。鈹針療法可松解軟組織壓力造成的皮神經卡壓,減輕封閉系統的表面張力和壓力而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