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顫——視情況手術
眼球震顫,就是眼球不自主地往返掃動,這種運動如同鐘擺一樣,有一定的節律性。主要表現視力下降,患者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看清東西,常常會將頭隨著眼球的震顫而轉動偏向某一方,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為“代償頭位”。
先天性特發性眼球震顫,多在注視—處時震顫明顯。如果不存在明顯器質病變,視力下降一般就是物像震顫導致。先天性眼球震顫治療可采取矯正屈光不正和三棱鏡矯正法。如果此類非手術治療方法效果不佳,就要開刀將患者患側眼伴移向正前方,減少或抑制眼球震顫的出現,以增進視力。
上瞼下垂——手術是唯一辦法
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如果不停地皺眉,有時聳聳肩,看前方時總不由自主地抑起頭,這時就要注意啦,很有可能小孩患有上瞼下垂。上瞼下垂多是先天性的,極少數為后天因素引起,如外傷等原因損傷了提上瞼肌。先天性上瞼下垂是一種常染色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人群發病率為0.12%,主要是由于提上瞼肌發育不全,或支配它的運動神經即動眼神經發育異常、功能不全所導致,臨床表現為出生后即出現的單側或雙側一眼瞼下垂而不能上提。輕者影響外觀,重者導致弱視,影響視力。
該病治療的唯一途徑就是手術矯正。手術方法很多,如提上瞼肌縮短、額肌瓣懸吊等,根據患者提上瞼肌的肌力提供合適的手術方式。
手術治療時機的選擇對于患者視覺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若為單眼重癥先天性上瞼下垂,為防止弱視發生,早于1歲后便可進行手術治療;若為輕中度下垂,不影響小兒正常視覺發育,手術時機可選擇在學齡前6-7歲。
屈光不正——配眼鏡和物理治療
屈光不正是很常見的眼部疾患。常見的有三種: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物體)、遠視眼(遠處、近處均看不清)、散光(因角膜不規則彎曲而引起的影象變形)。
對于小孩來說,從3到6歲是視力發育的關鍵期,視力水平逐漸增長,3歲達0.6,4歲達0.8,到5歲時80%的小兒視力可達1.0,如果這段時間兒童有屈光不正,患眼的視覺發育就會受影響,視力將低于同年齡的兒童,并且容易出現弱視和斜視,所以應該早發現早治療。
由于兒童眼球的可塑性比較大,因此治療兒童屈光不正,可以采用配戴眼鏡和物理治療,視力多數可以得到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