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款食療方治療身體各種疾病 ·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5款食療方為你的身體去去火
專家揭秘:怎么從大便看健康狀況
理想的情況:假如,食物中膳食纖維的絕對量和相對比例充分,糞便量會顯得非常多,甚至可能從體積上遠大于攝入食物的總體積。這樣的糞便是健康的糞便,通常是半固體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帶出的腸道廢物可占糞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暢,不僅大腸癌發病率極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發生率也低。
糟糕的情況:假如,膳食纖維攝入少,腸道蠕動慢,排空時間長,糞便又干又硬又少,對直腸的刺激也不夠,便意少,沒有每天排便的欲望。同時,大腸中的胺類等有毒廢物來不及隨糞便排出,在體內積蓄時間過長,就會越來越多,后只得“自產自銷”:達到了一定濃度后,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導致全身性的毒素增多。因此,便秘人士往往皮膚干澀、暗瘡頻發,而接近毒素的大腸壁細胞,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炎癥,甚至發展到癌癥。
便意或放屁是一種要求排毒的提醒
所以,便意或放屁是一種機體要求及時排毒的保護提醒機制,應盡量不要忍便,而是爭取迅速解決。否則,直腸神經長期受糞便壓迫會感覺鈍化,引發便秘,便秘不利于養生。
另外,合理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相當重要。腸道不同于大腦、五官和肢體,在人體睡眠時不僅不會休息,相反會興奮,蠕動加快,并分泌黏液促進排便、修復腸道。所以,睡眠少的人,排便常成問題,而且腸道得不到充分修復,致癌概率也高。
從腸道功能讀健康!
雖然大腸癌的病因,醫學家還未完全揭開,但他們已經發現發病因素與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本文意在從生活方式角度,提示人們注意自己的腸道功能,避免大腸癌風險因素。
值得提醒的是:腸道的功能狀態不僅人與人之間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也有很大差異。進食、緊張、藥物和疾病,甚至社會文化形態都對腸道功能狀態有影響。然而,排便次數是因人而異的,正常的排便次數范圍從每周2~3次到每天2~3次不等。
不過,如果排便頻率、糞便性狀或糞便量有改變,或糞便中有血、粘液、膿液或過多的脂肪物質時,就要小心是否發生腸道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