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不是癌前病變
“宮頸糜爛”一詞是由英文Cervical erosion的譯名而來,但當時的翻譯有些不妥,把erosion翻譯成了糜爛之意,其實 erosion有失去上皮、上皮脫落或潰瘍等多重意思。長期以來,一直將錯就錯沿用至今,造成了很多對于此病的過度醫療,給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擔心
現在,婦產科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廢棄了“宮頸糜爛”一詞,改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columnar ectopy)”。認為其不是病理改變, 應該屬于宮頸生理變化。但由于習慣成自然,有很多醫師仍稱其為“宮頸糜爛”。而一些醫療機構,為經濟利益考慮,對其大做文章,使人們對宮頸糜爛更加恐慌。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單純的宮頸糜爛并不都是真正的“糜爛”,它們是宮頸上皮的“錯位”,即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受激素的影響,發生外移,取代了原來的磷狀上皮,使宮頸表面呈鮮紅色,外觀看起來,就像是“糜爛”了。這種宮頸上皮的移位,屬于宮頸生理變化,并不是病理改變,也不會發生癌變
生育期女性“宮頸糜爛”發生率高,是因為此時女性卵巢功能旺盛,體內雌激素水平高,引起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移至宮頸表面替代了鱗狀上皮,是生理性改變。其實,剛出生的女嬰宮頸也是“糜爛”的,這是由于其在體內受母體雌激素作用的結果,待出生幾天后,體內雌激素下降,柱狀上皮退回至宮頸管內,宮頸即光滑。絕經后女性體內雌激素低下,宮頸大多光滑。
宮頸癌的病因已經明確了,與高危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與單純的宮頸糜爛無關,單純的宮頸糜爛不合并此種病毒感染,是不會癌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