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同出一理,與中醫學同承一脈,故“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命合也”。太極拳雖類歸武術,卻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治病思想,在傳統的養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專家稱,骨質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進入中老年以后,人的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后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比女性高。而相關研究發現,練習6個月太極拳,能減低負荷肢體(脛骨)的骨礦物質丟失率,有效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和預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骨折。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減少體內骨礦物質的自然丟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洪昭光著《讓健康伴隨著您》稱,美國老年體育協會專門做過研究,分兩組老年人,一組在健身房鍛煉,天天練肌肉;另外一組打陳氏太極拳,對比結果發現,練拳的這組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不跌跤,跌跤骨折減少50%。后,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非常佩服中國人的智慧,太極拳比現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專家稱,太極練習強調“先在心,后在身”的意識作用,注意“心靜”和“體松”兩種基本方法。“心靜”就是在練拳時思想上盡量排除一切思慮雜念的干擾,無論動作簡單或復雜、姿勢高或低,心理上始終保持安靜狀態。“體松”就是周身協調,全身的肌肉關節、韌帶和五臟都處于自然舒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