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年是職業倦怠高發期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的調查顯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參加工作未滿4年。工作5年后,倦怠指數有明顯下降,工作16年后,工作倦怠程度降到低。此次調查也顯示,25歲以下人群中,35%的人出現了職業倦怠,其次為25—35歲人群。
職場倦怠的表現
換工作則是職業倦怠的一種典型表現,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小陳表示:“真是想不通,我們的父輩居然能在一個單位呆上一輩子!我的同學畢業后,基本上都換了好幾份工作。”據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發布的《上海市勞動者職業流動周期分析報告》顯示,和其他年齡層的勞動者相比,30歲以下的年輕人職業流動周期短,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換一次工作。“這種變化與社會整體氛圍有關。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楊東表示,首先,現代人把錢看得太重,不少人選擇某個工作并不是出于興趣。加上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工作壓力,他們很快就會身心疲憊。
環境也是罪魁禍首
其次,環境的影響。過去人們很少跳槽,而且大多數人都希望抱住一個“鐵飯碗”吃一輩子。但現在跳槽的人越來越多,“捧鐵飯碗”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成了“沒能力”的表現。“人都是容易受周圍人影響的,一旦身邊有人出現了職業倦怠,難免影響自己。
企業、個人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一旦職業倦怠如“流感”般蔓延,便一發不可收拾——“被傳染者”會無心工作;沒有了向心力的團隊更如同一盤散沙。因此,企業和個人如何應對職業倦怠至關重要。
從企業來看
從企業來看,管理者首先可根據不同的員工給予不同管理方式。如對喜新厭舊的人,可用輪崗制,讓他們體會不同工作的快樂。對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則不要給他們太大壓力。其次,實行“陽光照耀下的體制”,讓員工全身心地將心理能量投入工作,盡量少在人際關系等方面消耗精力。
專家對個人的建議
對個人來說,如果感到倦怠,專家有三點建議:
第一、了解自身特點和工作價值;多問自己,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有那么重要嗎?我非得這么忙不可嗎?你或許會發現,忙碌只是一種習慣。不如給自己放個短假,張弛有度的生活能讓人重整旗鼓,再度投入工作。
第二、讓工作更有條理;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將所有工作項目一一寫明,然后考慮哪些可以完全放棄,哪些可交由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完成。
第三、如果你對現在的工作完全沒了興趣,就要重新慎重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工作。
結語:如果你對工作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就要好好研究一樣原因了,找出合理的方法解決它。(本文摘自《北京青年報》,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