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心理咨詢的誤區
如今許多原來不把情緒問題當回事的人,已意識到自己有心理疾患,還產生了主動求助于心理醫生的愿望。但不少人的認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對心理醫生產生一些曲解,而使“心理瘀積”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誤區一:看心理醫生是很不體面的事
心理咨詢在我國是新興學科,人們對它仍有一種神秘感。來詢者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復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里,來咨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認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當作怪人,去咨詢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因而不少人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診。
其實在人們眼里的心理障礙、“隱私”等,在醫生看來往往就是大眾較普遍的心理障礙和癥結。醫生不會取笑你,并為你保密。因而咨詢者丟下包袱、充分信任醫生是診療的關鍵所在。在心理學界常引用這樣一則故事:一對西方男女青年約會,男方遲到了,當問及原因,自陳看心理醫生耽擱了時間,女方不但不責怪,反而更欣賞他,因為一來表明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來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變生命質量的強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虛度一生。在我國,同樣的情形,女方則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會不會遺傳,我還跟他談下去嗎等問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認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誤區二:把心理學當作“算命學”
有一則故事,兩個久未謀面的老同學不期而遇,其中一個知道對方是心理醫生,就讓他算一算自己現在心中想些什么。其實許多來詢者也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內心活動吐露出來,在他們看來,反正你是心理醫生,簡單說幾句,你應該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沒水平。可心理醫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沒有什么特異功能,能看穿人的內心世界,他只是應用心理學現象及規律,對咨詢者提供的足夠信息(病史)進行合理分析,再進行認知和行為、心理治療。詳盡地提供病史,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癥結,才能保證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否則治療就會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