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的方法有哪些?
冷敷的常用方法有“干、濕”兩種:
1、干冷敷法
在橡膠制成的冰袋[或橡膠手套等代用品)中,裝入半袋碎冰[或冰水或冷水),扎緊袋口后,在冰袋與皮膚之間用毛巾、布套等隔開。冷敷的間隔時間一般為1—2個小時,每次敷20分鐘,每日可效多次。
2、濕冷敷法
用兩塊小毛巾或紗布浸在盛冷水的盆里(如有冰則放入冰塊,沒有冰則用新打上來的井水),輪流取出擰至半干后敷于患部。4~5分鐘更換一次敷布,每次敷20~30分鐘,每日可敷多次。如果受傷的是手或腳,也可以直接把受傷的手或腳泡在冷水里,每次不要超過15分鐘。
熱敷的常用方法也有“干、濕”兩種:
1、干熱敷法
這是用熱水袋熱敷的方法:將60攝氏度~70攝氏度的熱水灌滿熱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氣體,旋緊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將熱水袋裝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熱敷20~30分鐘,每日3~4次。如無熱水袋,亦可用金屬水壺(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熱的食鹽或米或沙子裝入布袋來代替。
2、濕熱敷法
事先把兩塊小毛巾或紗布浸在熱水盆內,輪流取出并擰至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側測試其溫度是否適當(必須不燙時才能敷于患部),上面再蓋以棉墊,以免熱氣散失,大約每5分鐘更換一次,總計20~30分鐘。每日可敷3~4次。
了解禁忌,還需注意整體
上面已經(jīng)說到,不失時機地冷敷和熱敷,對于局部損傷來說,的確是一項簡單易行、快捷高效的物理治療措施。但是,不論冷敷還是熱敷,都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例如,當損傷的部位起水皰或有破損,形成“開放性傷口”時,就不適宜冷敷;對于對低溫特別敏感或心血管系統(tǒng)有病的人,也要慎用冷敷;感染發(fā)燒的患者、診斷不明的急腹癥、面部三角區(qū)感染、懷疑有臟器內出血的,禁忌熱敷;軟組織挫傷或關節(jié)扭傷的初期、皮膚濕疹、細菌性結膜炎等,也都禁忌熱敷。
此外,冷敷和熱敷僅僅是針對局部的物理治療,在看到局部損傷的同時,要密切注意傷員的全身狀況。例如,一個頭皮血腫的患者,可早期進行冷敷,24小時后可改用熱敷。但同時應充分警惕患者有無顱內血腫、腦震蕩或腦挫傷的情況,如發(fā)現(xiàn)有越來越明顯的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或意識逐漸喪失。耳、鼻出血等癥狀出現(xiàn),應馬上急診救治。
結語:血瘀體質并不可怕,也不是沒有調理的辦法,只要大家按小編為你介紹的方法去做就能搞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