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吃喝拉撒是人正常的生理活動,而大便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一個必修課。有的人排便時間很短,幾乎是坐到馬桶上立刻就能“一瀉千里”,有的人則坐到兩腿發麻也未必能排出大便,這是為什么?大便又能暗示哪些健康隱疾呢?大便出血、大便黑色、大便不成形等又說明什么問題呢?
驚 排便時間超過10分鐘或有健康隱疾
排便可是人生“大事”,不僅排便不順會令健康受到損害,連排便時間過長危害也十分大。專家建議大家,排便的時候好別分精力,排便時間千萬別太長。
養生提示:排便時間好別過10分鐘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蹲廁超過3分鐘即可直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易引發痔瘡,且病情的輕重與時間長短有關,時間越長發病幾率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喜歡在蹲廁的時候看手機看報紙,結果不但影響排便,還讓蹲廁時間不斷延長,其實危害更大。專家指出,久坐廁所的安全臨界線為1小時。因為久蹲不起,會使腹壓增高,容易引起靜脈血回流不暢,導致直腸上靜脈擴張,靜脈群關閉不嚴,靜脈叢壁變薄膨出,經常這樣,就促使了痔瘡的形成,所以縮短如廁時間是預防痔瘡的有力措施。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當然1小時已經是極限了,但是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排便的時候好不要超過10分鐘。正常情況下,大便在1分鐘內就會出來,所以從做到馬桶、開始排便時間、到離開馬桶,這個過程好控制在3分鐘內。如果感覺仍有殘留的大便沒有出來,那也先起來,等有便意的時候再去洗手間比較好。
要縮短如廁時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養成每日定時大便一次的良好習慣
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著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把如廁時間安排在早、中、晚飯后為好。
二是要預防便秘
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干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后有輕松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就會造成排便困難而延長如廁時間,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食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
三是要注意日常保健
學會心情適時放松,要保持肛門清潔,每晚睡前溫水坐浴一次。睡眠時宜采取右側臥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事久坐、久立、久蹲職業的人要經常變換體位,適當地增加活動量,參加工(課)間操。此外,多做提肛運動。方法是(坐、臥、站立均可):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松。每次肛門放松、緊縮30下,早晚各一次。若能采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進行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