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食療五大誤區不養生反損健康
誤區一:營養學是食療學問
由于國民對營養學了解甚少,很多人以為營養學就是食療的學問。我前些日子去深圳做講座,說明主題是“科學飲食”,結果去了才發現,人家嫌這個題目不吸引人,擅自給改成“話說食療”。我說,我根本沒法講食療,而且營養不是食療,更不是偏方治病的學問。
食療雖然是我國傳統飲食療法,只是形式為飲食,并不拒絕加入各種藥材。從食療的書籍來看,很多都是添加中藥材的,至少也要用藥食兩用的食材。至于雞湯或大米,主要是作為載體來使用的。國內外開的食療餐廳,也都要加入各種中藥材來起作用。不吃任何藥材,完全靠長期日常飲食來改善健康的做法,實際上不屬于食療。
營養學屬于預防醫學,它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平衡的營養成分和保健成分來維持健康,并減少患各種疾病的風險。營養學也關心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來控制慢性疾病,比如如何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長期來說有可能逆轉疾病指標,減少藥物用量甚至停藥。但飲食調整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所謂食療。
誤區二:只要是食療就安全無毒
很多人熱衷于“食療”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藥物,只要其中的藥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這就是毒理學的基本原則:劑量決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時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夠多,其中的藥效成分達到一定水平,就變成了藥物。比如說,每天喝2兩綠豆煮的湯屬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綠豆煮的水,就變成了藥物,因為是正常濃度的15倍。又比如說,煙酸和煙酰胺本來是一種B族維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幾個毫克,但如果作為控制血脂的治療藥物,就是論幾克來吃的,數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幾十倍。這時候它就有明顯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夠多都會導致死亡,更不要說生茄子中還有茄堿這種毒素。所以說,只要是食療就安全無毒的說法,并不能夠成立。
誤區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樣的食療方子
很多自封的專家都喜歡冒充中醫,大談傳統養生和食療。其實,真正的中醫都是要辨別體質之后才下藥的,而且藥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細地調勻寒熱,而絕不可能像“大師”們那樣給所有的人都開一類方子。僅就這一點,已經足以判斷他們不是有資質的中醫。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也是要辨別不同人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按照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來安排食譜的。有些人應少吃紅肉,有些人則適宜多吃紅肉。有些人適宜多吃燕麥,有些人則不適宜多吃。如果一個營養師給什么人都推薦同樣的食譜的,那只能說,他不是個合格的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