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兩只手的“輕重“,重要的是要分出兩只腳的“虛實”來。兩腳的“虛實”比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哪只腳,或完全放在哪只腳上,哪只腳即為“實”,另一只腳則為“虛”,手重者,腳虛;手輕者,腳實。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驗證前輩大師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嚴密性。
注意:這時“重”與“沉”同解,“杳”與“虛”同解。無論哪家太極拳,哪門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將毫無例外地符合這一原則。
練拳者覺得自身別扭,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推手中失機失勢,站立不穩,也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
推手技擊中,在被對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質量的外力的情況下,要能始終保持上肢的“輕重兼備”、下肢的“虛實分明”,這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周身的協調顯得尤為重
而且只有經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能達到這種協調。因此在平時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轉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腳則必須踩實。這也是我們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動的理論根
無論是對于太極拳的孜孜追求者還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來說,細心體味“輕沉兼備”和“虛實分明”,切實弄懂“輕重”與“虛實”的關系的大好處是:可以練一套明白拳。